仿真專業詞義辨析(三)——景深、縱深與透視感
2015-09-09 16:18:06
admin
184
作者:童彭年 張 明
景深
這是照相光學中的一個名詞,它是指鏡頭能夠清晰拍攝到的物空間縱深的景物范圍。也就是說,景深是一個距離范圍。在這個范圍內的物,都能夠被照相鏡頭清晰地成像。反之,超出這個范圍的物,所形成的像都是不清晰的。
如下圖1所示,在照相鏡頭的左邊是物空間,在鏡頭的右邊是像空間。當鏡頭對準A平面拍照時,如果處于B1和B2之間所有的物都能夠在像平面A′上形成清晰的像,則B1和B2之間的縱深范圍(即M點與N點之間的距離)就是景深。鏡頭與其光軸最近清晰面(B1)的交點(M點)叫做最近清晰點;鏡頭與其光軸最遠清晰面(B2)的交點(N點)叫做最遠清晰點。比M點更近和比N點更遠的景物在像平面A′上都不能形成清晰的像。

圖1 景深范圍
景深的長短與鏡頭的焦距、光圈系數……等因素有關。對于一個現成的照相機,則主要取決于它的光圈系數。因為照相機的光圈系數是可調的,所以景深是可以人為控制的。光圈系數越大(光圈的直徑越?。?,則景深越長。
景深感
對于飛行模擬器的視景系統,經常有人使用“景深感”一詞。例如說某個視景系統顯示的景象有“景深感”。首先需要說明的是,“景深”是照相機(也包括攝像機)本身所特有的并可人為調節的一個參數,它只會影響拍攝的效果,而不會對人的視覺器官形成某種感覺。因此,在照相光學(或稱攝影光學)領域,根本就不存在“景深感”這一概念。其次需要說明的是,在計算機成像的視景系統顯示裝置中,也根本不存在景深的問題。因為計算機在生成窗外景象時,并不涉及景深這一概念,它對于距離不同的景物,如果所占有的象素相同,且不考慮大氣效果時,是會“一視同仁”的,決不會因為被模擬的景物離觀察點過近或過遠而變得模糊些;在顯示計算機生成的景象時,不論是實像顯示系統還是虛像顯示系統,也不論是通過投影器投射出來的,還是由電視機或顯示器顯示出來的,同樣也不存在景深的問題。在實像顯示系統中,模擬的景象直接顯示在屏幕上,其中的觀察者與所有景物的距離就是觀察者與屏幕的距離,就像人們觀看掛在墻壁上的風景畫一樣,也決不會因為被模擬的景物離觀察點過近或過遠而變得模糊些;在準直顯示系統中,在觀察者看來,它們都處于某一“無窮遠”距離(由顯示裝置決定)上,也不會因為被模擬的景物離觀察點過近或過遠而變得模糊些;在非準直的虛像顯示系統中,在觀察者看來,它們也都處于某一固定的距離上(與系統的光路長度有關),同樣不會因為被模擬的景物離觀察點過近或過遠而變得模糊些。這就說明,上述這些顯示系統顯示的景象,決不會使觀察者感覺到有“景深”的問題。
對于具有閉路電視的視景系統來說,由于是通過攝像機的鏡頭取像,當然存在景深的問題。但這也不是觀察者的感覺問題,同樣也不存在“景深感”。
縱深
即縱向深度或縱向距離。有人所說的“景深感”,其實是指有縱深感,即景象中的景物使人眼產生遠近不同的感覺。美術繪畫中有一門“透視學”,就是專門研究如何正確表現景物的遠近關系的。我們所說的縱深感,也就是美術繪畫中的透視感,其主要特點就是對于同樣大小的物體,離觀察者的距離越遠,則顯得越小。
例如,飛機在下滑著陸過程中飛行員觀看機場跑道的情況。當飛機位于跑道中心延長線的正上方,并對準跑道下滑時,飛行員所看到的跑道景象及其表現在畫面上的情況如圖2所示。

圖2 觀看跑道的情況
假設ABCD是跑道的4個頂點,飛機位于O點,飛行高度為H,飛機至跑道后端線(AB)的距離為S,跑道長為L;并假設在飛機前方某處有一塊垂直于水平視線的大平板玻璃,它與飛行員眼睛的距離為d。我們將飛行員所看到的跑道如實地畫在玻璃上,并正視畫面,則如圖2左上角小圖中的A1BlC1Dl所示??梢?,跑道在畫面上表現為一個正梯形。這就是跑道的透視圖。其中,下底A1Bl為跑道后端線,上底C1Dl為跑道前端線。由于著陸下滑時的飛行高度在500米以下,因此飛行員觀察天地線幾乎是水平的,即飛行員向前正視的水平視線與玻璃板交于M點,在玻璃板上過M點所畫的水平線也就是天地線。又由于實際跑道兩邊線平行,因此,在畫面上,跑道兩邊線A1C1與B1D1向遠方的延長線,以及跑道中心線必匯合于天地線上的M點,這一點稱為消失點。
透視感
在由計算機生成景象的視景系統中,由于景象的數學模型就是按透視關系建立的,所以屏幕上的景物必然具有透視感,這是不成問題的。當然,在具有閉路電視的視景系統中,攝像頭就代表飛行員的眼睛,它所看到的景物自然也具有透視關系,顯示在屏幕上的景物具有透視感,就更不成問題了。